眼下的鲁南大地,小麦抢收已全面结束,夏粮收购也接近尾声。作为鲁西南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性金融主力军,农发行山东枣庄市分行以金融“活水”润泽夏粮收购全链条。今年以来,该行已累计投放夏粮收购贷款5.2亿元,支持收购小麦约3亿斤,用实际行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未雨绸缪,织密夏收准备“一张网”
4月南风起,备战正当时。当人们还在感受春光诗意、静赏花开美景,该行信贷人员已奔波在夏粮收购的前沿。该行领导带队走访市农业农村局、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掌握19亿斤小麦总产量、7亿斤商品粮规模的第一手数据;信贷业务骨干深入14家粮食企业摸底调研,测算20万吨可腾空仓容,并以此制定10亿元信贷计划。
“农发行的资金是真想用,但是这个担保实在是难办呀。”,这曾是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难题,该行早在2019年就先行先试,多次主动与财政、粮食部门沟通汇报。面对粮食部门正处于改制的关键时期,该行认真梳理粮油信贷政策及自身业务情况,积极协调沟通,争取工作主动权,促使粮食信用保证基金模式成功落地。经过近几年的平稳运行,该行通过该模式发放的信用贷款规模从筹建初期的2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6.5亿元,“1块钱基金撬动10块钱贷款”切实解决了粮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之间的“断桥”问题。在今年小麦开镰前,该行已完成8000万元信保基金的搭建,这一持续7年的创新举措,为夏粮收购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金丰公司总经理孙华臣感慨道:“有了这笔2667万元的基金做担保,今年2亿元贷款审批一路绿灯,收购粮食的底气更足了。”
快速投放,跑出政策落地“加速度”
“滴——您账户收到转账126万元。”6月10日傍晚,种粮大户王建国的手机提示音打破了收购点的忙碌。这是该市今年企业支付的首笔售粮款。资金早一天投放,夏粮早一天收购,农民早一天见钱。为践行好信贷支农的使命,该行集中全市骨干力量推进夏收贷款的审批与发放,同时为夏收信贷客户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6月9日,该行在全省农发行系统率先发放全省首批新粮收购贷款1亿元,为企业在“开仓收粮”前提供低成本资金,切实掌握市场化收购主动权。
高效的服务,让夏粮收购跑出“加速度”,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在阴平粮库的过磅处,粮食经纪人孙伟正指挥运粮车排队验质。“今年收粮像开了加速器!”他翻开账本,仅6月上旬就收购小麦9300吨,“农发行给金丰公司批了2亿元贷款,1亿元已经到账,粮款10分钟就能到农户账户,真是太方便了。”据悉,截至6月末,该行累计发放市场化贷款4.4亿元,同比多放1.4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自有资金7000万元,收购量同比增幅达43%。
服务创新,筑牢粮安防线“智慧网”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流通安全是关键。在山亭区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工地,焊接火花与吊装设备的轰鸣声交织。这座总投资3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区域粮棉油运转枢纽。“从种粮到储粮全链条都需要金融护航。”山亭区支行行长邹群站在规划图前介绍道。山亭区曾多年面临政策性金融支持粮棉油成效不佳的情况,该行敏锐捕捉到这一问题,促成粮食仓储物流中心项目顺利落地。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山亭区粮食储存、中转的重要枢纽,有效提升当地粮食储备能力和流通效率。在收储点上,该行发放的全省农发行首笔960万元粮棉油种植贷化作农户手中的实惠。“贷款买了烘干机,粮直接进库,每斤多赚两毛!”种粮大户王卫东展示着手机到账短信。这条田头到仓廪的金融通道已通:“种植贷”助农提升能力;3亿元“项目贷”虽工程在建,但破局的蓝图与资金保障已扎根,未来优储优价的愿景清晰可见。
“营储分离”是粮食收储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将粮食收储企业的经营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分开,确保政策性粮食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在台儿庄区运河粮油管理有限公司的仓库前,满载小麦的卡车正有序驶入市场化收购库区。得益于农发行投放的1.1亿元贷款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通过“增彼减此”的模式实现了“营储分离”——将商业经营与粮食储备职能彻底剥离,使1.2万吨地方储备粮得以集中管理,仓储效率提升30%。“过去企业既要搞经营又要管储备,资源分散不说,储备安全也难保障。”枣庄市台儿庄区支行行长赵庆鹏介绍道,这种模式如今已在枣庄5家储备企业推广,成为优化地方储备体系的“枣庄方案”。
枣庄粮仓既装本地丰收粮,更服务全国大粮仓。在滕州市嘉禾粮油有限公司的调度室里,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浙江省江山市储备粮的库存数据。作为全省首笔跨省异地代储贷款的受益者,该企业去年通过农发行的1亿元贷款支持,代储浙江县级储备小麦3.3万吨。“今年我们又接了5000吨代储订单,1300万元贷款正在审批。”经理王磊指着地图说,这种异地代储模式打破了“属地储备”限制,让鲁西南优质麦源与沿海销区实现资源对接。
【责任编辑: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