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rmjr@aliyun.com
舞台上的红色经典 行走中的思政教育——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实践经验谈
时间:2025年08月01日 09:56 来源:人民金融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高校音乐学院作为培育音乐、舞蹈专门人才的单位,如何发挥音乐学院的优势、创新“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成了高校音乐学院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指导方针指导下,中国艺术家创作了众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记录着党史国史,阐释讴歌红色精神,它们本身就是经典的“思政教育”题材,把这些艺术作品搬上舞台,正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灵魂,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高校音乐学院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尝试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把“舞台表演艺术”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让师生和大众在诠释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让舞台实践活动成为一堂堂“行走的思政教育”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融入艺术实践的组织与开展中,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

 

组建艺术实践团体,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艺术实践离不开专业扎实、思想过硬的艺术实践队伍。湖南师大音乐学院从全院师生中挑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成员,组建了交响乐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艺术实践团体,为各类艺术经典的诠释提供团队支持。


音乐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实践办公室,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校内外相关单位,以及剧院、音乐厅等演出场所建立密切联系,为艺术实践活动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借助这些实践平台,他们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宣扬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精心选择经典作品,着力强调精神诠释


音乐学院排练和演出的曲目,侧重选择反映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红色经典作品。歌、乐团把《红色娘子军组曲》《黄河大合唱》《红旗颂》《我爱你中国》等众多红色经典作品定为常规排练曲目,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排练中,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


学院组建了专家团队为乐团排练进行专业技术和精神诠释等全方位的指导。排练这些红色经典作品时,专家团队除了指导团队成员的表演技能外,还会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特别精神上的诠释进行讲解,增强学生们对革命精神的体验和领悟。


在演出中升华爱国情感,在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传递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在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每一堂“行走中的思政教育”课。近年来,音乐学院多次承办了省、市、校级的大型庆典和纪念活动;多次受国侨办、省侨办邀请赴国外文化交流;成功举办了教育部委托承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湖南省文化厅的“雅韵三湘”演出活动百场。


在演出中,反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场精彩的节目,乐曲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精神,激起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共鸣,使观众为之深深感染。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是被教育者,也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宣传者,他们从红色文艺作品中提升技能、振奋精神,这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为新时代音乐人才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范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细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魂,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去教育和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让人们在欣赏红色经典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摒弃过去灌输教育的一般做法,具有更好的育人效果,以此通过“实践育人”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作者:匡君,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叶敏,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吴浩】